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市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为千千万万创业者提供支撑,给创造活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当前,全市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9家,比2017年增长60.1%;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993家,比2017年增加1253家。
鼓励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眼下,永清乐谷众创空间负责人刘旭文精心筹备的创新创业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他又找到了几个创业好项目。该众创空间刚刚成立1年多,已成功吸纳42个创业实体入驻,并带动188人就业。
问及发起众创空间的初衷,39岁的刘旭文说:“作为一名老牌创业者,我能深刻体会初创者的艰辛,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刚起步的创业者,同时带动更多人就业。”
刘旭文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搭建创业平台,许多初创者的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该众创空间也因此荣获“2018年省级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园”等称号。
刘旭文坦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空间创立之初,人社部门对我们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帮我们进行建设和完善,让我们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法律咨询等,为创业者助力加码。”
近年来,我市主动用创业孵化基地催生民企,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了“倍增效应”。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我市从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入手,连续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众创空间房租物业水电补贴暂行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政策叠加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聚焦融资难题,加大创业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筹集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引导鼓励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2018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90万元,带动吸纳1303人实现就业。高标准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资金扶持,2018年,为基地入驻企业发放孵化基地房租、物业、水电费等补贴209.7万元,为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80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家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1家,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7个,众创空间达35家。这些平台汇聚各类人才3.5万人,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引领,激发创新动能
廊坊市钦纵机电产品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自动化、企业信息化、智能制造单元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的科技公司。基于自主设计研发能力,公司已拥有五大专有技术和十五个软件产品著作权。
“去年政府给了我们50万元高新技术奖补,今年还积极帮忙对接金融机构,为企业解决了3000万元融资。”企业负责人朱宝涛介绍,在政府给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该企业的发展信心越来越坚定,道路也越来越畅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我市聚焦新兴产业,激发创新动能,形成了企业为主体的“新雁阵”。
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9家,比2017年增长60.1%。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993家,比2017年增长125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8950件,同比增长42.2%;专利授权量5547件,同比增长58.8%。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85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位居全省第三。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多项科技创新政策,涉及构筑创新平台、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等近20个方面200余条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政策引领下,201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6416万元,2018年增加到11766万元,2019年预算安排了18311万元,实现财政科技投入逐年递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机构等每年增长10%以上。同时,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制政策支持范围。2018年度,全市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企业122户,减免企业所得税3.95亿元。
此外,我市创新方法模式,缓解融资难题,催生科技创新“加速度”。几年来,廊坊市市级财政在科技创新领域各类创业投资资金规模从3000万元扩大到近17亿元,直接或间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数近90亿元。建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用科技“小”资金撬动银行“大”资金,放大倍数撬动银行资本投向科技型企业,两年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1.2亿元。积极开展专利质押贷款,2018年,全市完成专利权质押贷款1.84亿元,增速75.2%。
优化环境,增强市场活力
日前,企业负责人褚更生到市行政审批局办理特种设备登记使用证,短短几分钟就拿到了证件。“手续从网上办,证件立等可取,省时又省力,特别方便。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工作人员服务也不错,来这儿办事很舒心!”他给便捷高效的办事流程竖起了大拇指。
聚焦提升服务,我市推出多项新举措,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既做到了鼓励创新创业,还努力让市民和企业的事好办。
例如,通过大幅压缩审批时限,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进项目审批流程再造,扩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积极推行“多图联审”“联合测验”“联合验收”等制度,打造“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政务服务新平台,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开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套餐式集成服务。整合各种热线设立统一的“便民服务热线”,打造24小时不间断的政府服务窗口。
与此同时,通过撰稿释义、政策问答、集中宣讲等多种形式,将最权威的政策解读传达给企业和群众。在政企服务直通信息化平台建立“政策超市”,将涉企政策信息分类梳理整合,对企业需求自动生成政策服务清单;开展送政策下基层行动。建立“政策法规辅导员”制度,负责具体指导企业、群众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强对政策落实和兑现情况的督导,定期开展“回头看”,切实做到全覆盖。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政策、规范性文件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破除影响和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障碍。
数字是最好的例证。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发展,实体经济活力实力持续增强。截至4月底,我市今年市场主体净增10022户,完成全年任务的29.56%,其中企业净增6451户,完成全年任务的53.84%。